當前位置:首頁 > 刑事辯護 > 正文內容

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構成要件

法律咨詢網(wǎng)2023-06-27 02:10:21刑事辯護772
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構成要件

一、哪些是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構成要件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司法機關同毒品犯罪分子作斗爭的正常活動。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社會危害性就在于不僅妨礙了司法機關對毒品犯罪分子的及時懲辦,而且這種行為幫助毒品犯罪分子逍遙法外,逃避法律的制裁、繼續(xù)作惡,危害社會。因此,對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犯罪予以懲處是十分必要的。

2、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行為人必須具有對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的犯罪分子給予保護,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這些犯罪分子既包括尚未被抓獲而潛逃在外的犯罪分子,也包括已被抓獲的已決犯和未決犯。所謂“包庇”是指向司法機關作假證明掩蓋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罪行,或者幫助其毀滅罪證,以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實踐中,如果明知其人是公安機關正在追捕的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案犯,而仍向其提供資助或者交通工具,幫助該案犯潛逃的,或者幫助毒品犯罪分子毀滅罪跡,隱匿、轉移、銷毀罪證等,也都是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行為。盡管包庇毒品犯罪分子手段多種多樣,但目的只有一個,是幫助毒品犯罪分子逃避法律的制裁。另外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行為,只能發(fā)生在被包庇者實施犯罪之后,并且事先沒有通 謀,如果事前通謀,事后又包庇的,則屬于幫助犯,以共同犯罪論處。事中通謀也屬于事先通謀,也應以共同犯罪論處。
窩藏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犯罪分子的,也應當按照本罪處罰。

3、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凡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了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人,均可構成本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應從重處罰。

4、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過失不構成犯罪。行為人的動機多種多樣,有的是出于親友之情,有的是出于哥們義氣,有的是出于貪圖錢財?shù)?,無論出于何種動機,只要明知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而予以包庇的,均構成本罪。
對本罪故意中“明知”的理解
對于本罪故意中“明知”的準確理解關鍵是把握行為人實施本罪行為時對于本罪對象的認識情況的不同情形來確立是否構成本罪。結合司法實踐,大致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1、明知的時間通常是在行為人在實施行為一開始時形成,但也不能排除行為人剛開始并不知道,而是在行為過程中得以認識的情形。比如行為人為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提供住所一段時間后得知對方的身份,但仍然繼續(xù)任其留住,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在客觀上繼續(xù)為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提供住所,在主觀方面,在行為人實施行為的持續(xù)過程中,又具有了明知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有意讓其藏匿的主觀意圖,完全符合了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犯罪構成。當然,如果行為人在提供住宿等便利行為結束以后,方發(fā)覺或獲悉對方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則不應構成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

2、明知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也就是行為人必需認識到其所包庇的人是實施了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行為的犯罪分子。盡管這里的明知是行為人主觀上的認識因素,但是卻包含著客觀的,這個客觀的就是前案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事實的存在,即行為人主觀上能夠認識到前案的行為人已經(jīng)客觀上實施了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行為,這是行為實施包庇行為的基礎,也是包庇行為具有可罰性的依據(jù)。

3、明知程度包括確切的明知和不確切的明知兩種情形。對于明知程度的界定不同將直接影響到定罪。如行為人明知他人從事毒品犯罪,但并不知道究竟是在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或者是非法運輸、攜帶制毒物品進出境,或者是非法持有毒品,而進行包庇時則如何定罪?我國學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按照行為人所包庇的毒品犯罪分子實際從事的毒品犯罪來確定,如實際包庇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以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論處,如包庇非法持有毒品等毒品犯罪分子的,則以窩藏、包庇罪論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對這種情形應以包庇罪定罪。,“明知”應包括確切的明知和不確切的明知兩種情形。所謂確切的明知是指對明知的有明確的、非常清楚的認識,所謂不確切的明知是指對明知的有不確定的、蓋然性的認識,也就是對于明知的不要求確切地、確實地知道。因此,在實踐中,如果行為人只知道所包庇的人是犯罪分子但并不知道是犯何種罪的人,就只能以窩藏、包庇罪定罪論處;同樣如果行為人只知道所包庇的人是毒品犯罪的人,但并不知道是犯哪種毒品犯罪的人,即使事實上包庇了確實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根據(jù)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原則,也只能以窩藏、包庇罪論處。就上述情形而言,很明顯已表明了行為人對他人所從事毒品犯罪是有確切地認識的,只是對其所從事的犯罪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非法運輸、攜帶制毒物品進出境,抑或是非法持有毒品的認識還不夠確定,還不能具體地肯定是哪一種犯罪,但是決非對其沒有認識到。因而,對于上述情形,根據(jù)第一種觀點進行定罪是比較科學的。

二、構成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犯罪的要件都有幾種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司法機關同毒品犯罪分子作斗爭的正?;顒印0佣酒贩缸锓肿拥纳鐣:π跃驮谟诓粌H妨礙了司法機關對毒品犯罪分子的及時懲辦,而且這種行為幫助毒品犯罪分子逍遙法外,逃避法律的制裁、繼續(xù)作惡,危害社會。因此,對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犯罪予以懲處是十分必要的。

2、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行為人必須具有對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的犯罪分子給予保護,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這些犯罪分子既包括尚未被抓獲而潛逃在外的犯罪分子,也包括已被抓獲的已決犯和未決犯。所謂“包庇”是指向司法機關作假證明掩蓋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罪行,或者幫助其毀滅罪證,以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實踐中,如果明知其人是公安機關正在追捕的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案犯,而仍向其提供資助或者交通工具,幫助該案犯潛逃的,或者幫助毒品犯罪分子毀滅罪跡,隱匿、轉移、銷毀罪證等,也都是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行為。盡管包庇毒品犯罪分子手段多種多樣,但目的只有一個,是幫助毒品犯罪分子逃避法律的制裁。另外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行為,只能發(fā)生在被包庇者實施犯罪之后,并且事先沒有通 謀,如果事前通謀,事后又包庇的,則屬于幫助犯,以共同犯罪論處。事中通謀也屬于事先通謀,也應以共同犯罪論處。
窩藏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犯罪分子的,也應當按照本罪處罰。

3、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凡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了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人,均可構成本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應從重處罰。

4、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過失不構成犯罪。行為人的動機多種多樣,有的是出于親友之情,有的是出于哥們義氣,有的是出于貪圖錢財?shù)?,無論出于何種動機,只要明知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而予以包庇的,均構成本罪。
對本罪故意中“明知”的理解
對于本罪故意中“明知”的準確理解關鍵是把握行為人實施本罪行為時對于本罪對象的認識情況的不同情形來確立是否構成本罪。結合司法實踐,大致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1、明知的時間通常是在行為人在實施行為一開始時形成,但也不能排除行為人剛開始并不知道,而是在行為過程中得以認識的情形。比如行為人為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提供住所一段時間后得知對方的身份,但仍然繼續(xù)任其留住,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在客觀上繼續(xù)為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提供住所,在主觀方面,在行為人實施行為的持續(xù)過程中,又具有了明知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有意讓其藏匿的主觀意圖,完全符合了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犯罪構成。當然,如果行為人在提供住宿等便利行為結束以后,方發(fā)覺或獲悉對方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則不應構成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

2、明知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也就是行為人必需認識到其所包庇的人是實施了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行為的犯罪分子。盡管這里的明知是行為人主觀上的認識因素,但是卻包含著客觀的,這個客觀的就是前案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事實的存在,即行為人主觀上能夠認識到前案的行為人已經(jīng)客觀上實施了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行為,這是行為實施包庇行為的基礎,也是包庇行為具有可罰性的依據(jù)。

3、明知程度包括確切的明知和不確切的明知兩種情形。對于明知程度的界定不同將直接影響到定罪。如行為人明知他人從事毒品犯罪,但并不知道究竟是在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或者是非法運輸、攜帶制毒物品進出境,或者是非法持有毒品,而進行包庇時則如何定罪?我國學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按照行為人所包庇的毒品犯罪分子實際從事的毒品犯罪來確定,如實際包庇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以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論處,如包庇非法持有毒品等毒品犯罪分子的,則以窩藏、包庇罪論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對這種情形應以包庇罪定罪。,“明知”應包括確切的明知和不確切的明知兩種情形。所謂確切的明知是指對明知的有明確的、非常清楚的認識,所謂不確切的明知是指對明知的有不確定的、蓋然性的認識,也就是對于明知的不要求確切地、確實地知道。因此,在實踐中,如果行為人只知道所包庇的人是犯罪分子但并不知道是犯何種罪的人,就只能以窩藏、包庇罪定罪論處;同樣如果行為人只知道所包庇的人是毒品犯罪的人,但并不知道是犯哪種毒品犯罪的人,即使事實上包庇了確實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根據(jù)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原則,也只能以窩藏、包庇罪論處。就上述情形而言,很明顯已表明了行為人對他人所從事毒品犯罪是有確切地認識的,只是對其所從事的犯罪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非法運輸、攜帶制毒物品進出境,抑或是非法持有毒品的認識還不夠確定,還不能具體地肯定是哪一種犯罪,但是決非對其沒有認識到。因而,對于上述情形,根據(jù)第一種觀點進行定罪是比較科學的。

三、哪些是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構成要件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司法機關同毒品犯罪分子作斗爭的正常活動。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社會危害性就在于不僅妨礙了司法機關對毒品犯罪分子的及時懲辦,而且這種行為幫助毒品犯罪分子逍遙法外,逃避法律的制裁、繼續(xù)作惡,危害社會。因此,對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犯罪予以懲處是十分必要的。

2、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行為人必須具有對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的犯罪分子給予保護,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這些犯罪分子既包括尚未被抓獲而潛逃在外的犯罪分子,也包括已被抓獲的已決犯和未決犯。所謂“包庇”是指向司法機關作假證明掩蓋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罪行,或者幫助其毀滅罪證,以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實踐中,如果明知其人是公安機關正在追捕的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案犯,而仍向其提供資助或者交通工具,幫助該案犯潛逃的,或者幫助毒品犯罪分子毀滅罪跡,隱匿、轉移、銷毀罪證等,也都是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行為。盡管包庇毒品犯罪分子手段多種多樣,但目的只有一個,是幫助毒品犯罪分子逃避法律的制裁。另外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行為,只能發(fā)生在被包庇者實施犯罪之后,并且事先沒有通 謀,如果事前通謀,事后又包庇的,則屬于幫助犯,以共同犯罪論處。事中通謀也屬于事先通謀,也應以共同犯罪論處。
窩藏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犯罪分子的,也應當按照本罪處罰。

3、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凡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了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人,均可構成本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應從重處罰。

4、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過失不構成犯罪。行為人的動機多種多樣,有的是出于親友之情,有的是出于哥們義氣,有的是出于貪圖錢財?shù)?,無論出于何種動機,只要明知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而予以包庇的,均構成本罪。
對本罪故意中“明知”的理解
對于本罪故意中“明知”的準確理解關鍵是把握行為人實施本罪行為時對于本罪對象的認識情況的不同情形來確立是否構成本罪。結合司法實踐,大致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1、明知的時間通常是在行為人在實施行為一開始時形成,但也不能排除行為人剛開始并不知道,而是在行為過程中得以認識的情形。比如行為人為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提供住所一段時間后得知對方的身份,但仍然繼續(xù)任其留住,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在客觀上繼續(xù)為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提供住所,在主觀方面,在行為人實施行為的持續(xù)過程中,又具有了明知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有意讓其藏匿的主觀意圖,完全符合了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犯罪構成。當然,如果行為人在提供住宿等便利行為結束以后,方發(fā)覺或獲悉對方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則不應構成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

2、明知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也就是行為人必需認識到其所包庇的人是實施了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行為的犯罪分子。盡管這里的明知是行為人主觀上的認識因素,但是卻包含著客觀的,這個客觀的就是前案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事實的存在,即行為人主觀上能夠認識到前案的行為人已經(jīng)客觀上實施了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行為,這是行為實施包庇行為的基礎,也是包庇行為具有可罰性的依據(jù)。

3、明知程度包括確切的明知和不確切的明知兩種情形。對于明知程度的界定不同將直接影響到定罪。如行為人明知他人從事毒品犯罪,但并不知道究竟是在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或者是非法運輸、攜帶制毒物品進出境,或者是非法持有毒品,而進行包庇時則如何定罪?我國學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按照行為人所包庇的毒品犯罪分子實際從事的毒品犯罪來確定,如實際包庇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以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論處,如包庇非法持有毒品等毒品犯罪分子的,則以窩藏、包庇罪論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對這種情形應以包庇罪定罪。,“明知”應包括確切的明知和不確切的明知兩種情形。所謂確切的明知是指對明知的有明確的、非常清楚的認識,所謂不確切的明知是指對明知的有不確定的、蓋然性的認識,也就是對于明知的不要求確切地、確實地知道。因此,在實踐中,如果行為人只知道所包庇的人是犯罪分子但并不知道是犯何種罪的人,就只能以窩藏、包庇罪定罪論處;同樣如果行為人只知道所包庇的人是毒品犯罪的人,但并不知道是犯哪種毒品犯罪的人,即使事實上包庇了確實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根據(jù)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原則,也只能以窩藏、包庇罪論處。就上述情形而言,很明顯已表明了行為人對他人所從事毒品犯罪是有確切地認識的,只是對其所從事的犯罪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非法運輸、攜帶制毒物品進出境,抑或是非法持有毒品的認識還不夠確定,還不能具體地肯定是哪一種犯罪,但是決非對其沒有認識到。因而,對于上述情形,根據(jù)第一種觀點進行定罪是比較科學的。

四、構成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要件都有幾種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司法機關同毒品犯罪分子作斗爭的正?;顒?。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社會危害性就在于不僅妨礙了司法機關對毒品犯罪分子的及時懲辦,而且這種行為幫助毒品犯罪分子逍遙法外,逃避法律的制裁、繼續(xù)作惡,危害社會。因此,對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犯罪予以懲處是十分必要的。

2、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行為人必須具有對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的犯罪分子給予保護,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這些犯罪分子既包括尚未被抓獲而潛逃在外的犯罪分子,也包括已被抓獲的已決犯和未決犯。所謂“包庇”是指向司法機關作假證明掩蓋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罪行,或者幫助其毀滅罪證,以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實踐中,如果明知其人是公安機關正在追捕的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案犯,而仍向其提供資助或者交通工具,幫助該案犯潛逃的,或者幫助毒品犯罪分子毀滅罪跡,隱匿、轉移、銷毀罪證等,也都是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行為。盡管包庇毒品犯罪分子手段多種多樣,但目的只有一個,是幫助毒品犯罪分子逃避法律的制裁。另外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行為,只能發(fā)生在被包庇者實施犯罪之后,并且事先沒有通 謀,如果事前通謀,事后又包庇的,則屬于幫助犯,以共同犯罪論處。事中通謀也屬于事先通謀,也應以共同犯罪論處。
窩藏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犯罪分子的,也應當按照本罪處罰。

3、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凡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了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人,均可構成本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應從重處罰。

4、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過失不構成犯罪。行為人的動機多種多樣,有的是出于親友之情,有的是出于哥們義氣,有的是出于貪圖錢財?shù)?,無論出于何種動機,只要明知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而予以包庇的,均構成本罪。
對本罪故意中“明知”的理解
對于本罪故意中“明知”的準確理解關鍵是把握行為人實施本罪行為時對于本罪對象的認識情況的不同情形來確立是否構成本罪。結合司法實踐,大致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1、明知的時間通常是在行為人在實施行為一開始時形成,但也不能排除行為人剛開始并不知道,而是在行為過程中得以認識的情形。比如行為人為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提供住所一段時間后得知對方的身份,但仍然繼續(xù)任其留住,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在客觀上繼續(xù)為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提供住所,在主觀方面,在行為人實施行為的持續(xù)過程中,又具有了明知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有意讓其藏匿的主觀意圖,完全符合了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犯罪構成。當然,如果行為人在提供住宿等便利行為結束以后,方發(fā)覺或獲悉對方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則不應構成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

2、明知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也就是行為人必需認識到其所包庇的人是實施了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行為的犯罪分子。盡管這里的明知是行為人主觀上的認識因素,但是卻包含著客觀的,這個客觀的就是前案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事實的存在,即行為人主觀上能夠認識到前案的行為人已經(jīng)客觀上實施了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行為,這是行為實施包庇行為的基礎,也是包庇行為具有可罰性的依據(jù)。

3、明知程度包括確切的明知和不確切的明知兩種情形。對于明知程度的界定不同將直接影響到定罪。如行為人明知他人從事毒品犯罪,但并不知道究竟是在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或者是非法運輸、攜帶制毒物品進出境,或者是非法持有毒品,而進行包庇時則如何定罪?我國學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按照行為人所包庇的毒品犯罪分子實際從事的毒品犯罪來確定,如實際包庇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以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論處,如包庇非法持有毒品等毒品犯罪分子的,則以窩藏、包庇罪論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對這種情形應以包庇罪定罪。,“明知”應包括確切的明知和不確切的明知兩種情形。所謂確切的明知是指對明知的有明確的、非常清楚的認識,所謂不確切的明知是指對明知的有不確定的、蓋然性的認識,也就是對于明知的不要求確切地、確實地知道。因此,在實踐中,如果行為人只知道所包庇的人是犯罪分子但并不知道是犯何種罪的人,就只能以窩藏、包庇罪定罪論處;同樣如果行為人只知道所包庇的人是毒品犯罪的人,但并不知道是犯哪種毒品犯罪的人,即使事實上包庇了確實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根據(jù)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原則,也只能以窩藏、包庇罪論處。就上述情形而言,很明顯已表明了行為人對他人所從事毒品犯罪是有確切地認識的,只是對其所從事的犯罪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非法運輸、攜帶制毒物品進出境,抑或是非法持有毒品的認識還不夠確定,還不能具體地肯定是哪一種犯罪,但是決非對其沒有認識到。因而,對于上述情形,根據(jù)第一種觀點進行定罪是比較科學的。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teamresearchwriters.com/news/article/3962.html

分享給朋友:

“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構成要件” 的相關文章

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如何處理,行賄罪行為量刑標準

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如何處理,行賄罪行為量刑標準

一、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如何處理,行賄罪量刑標準 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以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shù)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guī)定處罰。行...

尋釁滋事定罪的標準和標準,尋釁主觀惡性,尋恃滋事。

尋釁滋事定罪的標準和標準,尋釁主觀惡性,尋恃滋事。

一、尋釁滋事怎么定罪的,尋釁滋事的定罪標準,尋釁滋事 根據(jù)《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的規(guī)定,尋釁滋事罪是指具有以下尋釁滋事行為之一,破壞社會秩序的,構成本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刑法上的尋釁滋事行為包括(一)隨意毆打他人,情節(jié)惡劣的(二)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情節(jié)惡劣的(三)強拿硬要...

偽造假房產(chǎn)證貸款將被判罰多久?

偽造假房產(chǎn)證貸款將被判罰多久?

一、偽造假房產(chǎn)證貸款能判幾年 1、利用假的房產(chǎn)證抵押房屋騙取貸款的,會構成貸款詐騙罪,依據(jù)騙取貸款的數(shù)額進行量刑,一般是三到五年。2、法律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九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shù)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

變造國家機關證件罪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變造國家機關證件罪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一、變造國家機關證件罪立案標準是怎么規(guī)定的 變造國家機關機關證件罪的立案標準偽造、變造或者買賣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的,應當立案。本罪是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偽造、變造或者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的行為,原則上就構成犯罪,應當立案追究。二、變造國家機關證件罪構成要件,有沒有法律依據(jù) 律師解...

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的區(qū)別

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的區(qū)別

一、民事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責任的區(qū)別,刑事責任的區(qū)別 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的區(qū)別. 1.民事責任重在補償性,而刑事責任重在懲罰性。民事責任的前提是有損害發(fā)生,而刑事責任不論傷害與否,均承擔懲罰性責任。 2.民事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chǎn)責任,而刑事責任主要是剝奪人身自由,甚至生命。 3.構成的主觀要件不同故...

刑事立案民事訴訟時效中斷是否可以?

刑事立案民事訴訟時效中斷是否可以?

一、刑事立案民事訴訟時效中斷可以嗎? 刑事立案民事訴訟時效中斷是可以的,但是在中斷的時候一定要與法律規(guī)定的條款相符合,中斷之后的訴訟時效就會重新進行計算,訴訟時效是對于一起案件所給的時效性,如果超過了時效還沒有處理那么執(zhí)法人員就不會再進行處理。二、刑事報案能中斷行政訴訟時效嗎? 刑事報案不能中斷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