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財產公證需要辦理嗎?只交了首付是否能辦理?

一、只交了首付,能不能做婚前財產公正
1、可以?;榍柏敭a公證,是未婚男女在結婚登記前達成協(xié)議,辦理公證。辦理婚前財產公證時,當事人應當向住所地或協(xié)議簽訂地的公證處提出申請,提出申請時應當提交以下材料:申請人的身份證明;協(xié)議書;有關的產權證明;其他有關的證明材料。
2、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條男女雙方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采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條、第一千零六十三條的規(guī)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
引用法規(guī)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五條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二條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三條
二、婚前沒有做財產公證,離婚后財產怎么分
1、對于共同財產,可以協(xié)議分割,協(xié)商不成的,應當由人民法院依法進行判決。
2、對于個人財產,無需分割,應當歸個人所有。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七條
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xié)議處理;協(xié)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按照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對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引用法規(guī)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七條
三、辦理了婚后財產公證,一方出軌離婚時財產怎么分
一、夫妻共同財產一般平均分配,如果有對方過錯的證據,可以在離婚時要求損害賠償。在分割財產的時候會遵循以下原則1. 尊重當事人意愿的原則。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應當尊重夫妻雙方真實的、合法的意愿。
2. 男女平等原則。
3. 照顧無過錯方原則。對因一方重婚、通奸、虐待或實施暴力等傷害另一方及其親屬等行為引起的離婚案件,在夫妻共同財產分割時,要適當照顧無過錯的一方。
4. 照顧女方和子女利益的原則。
5. 有利生產與方便生活原則。
6. 不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的原則。
二、根據我國法律【損害賠償】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三、【夫妻一方的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一)一方的婚前財產;
(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y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四、婚前財產沒公證,離婚時財產怎么分
根據我國法律規(guī)定,婚前財產屬于夫妻一方個人所有財產;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取得的財產屬于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的夫妻共同財產,由雙方共同所有。同時在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任何一方所負的債務均為夫妻共同債務,雙方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但是在實踐中,需要指出的是婚前的有些現金財產,如果沒有經過公證,婚后是很難認定為個人所有的。因此,你必須提供相關證據證明該現金是你婚前已經存在的,且在婚后沒有用于夫妻日常生活的共同支出,其中也沒有婚后取得的部分。
五、離婚時財產分割需要財產公正嗎
婚前沒有財產公證的夫妻共同財產一般應當均等分割,必要時亦可不均等,有爭議的,人民法院應依法判決。離婚財產分割即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是指離婚時依法將夫妻共同財產劃分為各自的個人財產?,F行《婚姻法》第17條到第19條明確了夫妻共同財產是在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取得的財產,以列舉式和概括式的方式規(guī)定了夫妻共同財產的,該法也規(guī)定了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有協(xié)議分割和判決分割兩種做法。離婚時,雙方有合法婚姻財產約定的,依約定。一方的特有財產歸本人所有。
引用法規(guī)
[1]《婚姻法》 第17條到第19條
六、婚前財產,沒做財產公證,離婚如何分配
婚前財產,沒做財產公證也屬于一方的個人財產,離婚時仍歸一方所有?;榍柏敭a不會因為結婚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婚前財產公證也不是必須要做的。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條,下列財產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一)一方的婚前財產;
(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損害獲得的賠償或者補償;
(三)遺囑或者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一方的財產;
(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引用法規(guī)
[1]《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三條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teamresearchwriters.com/news/article/14494.html